要破解当前职业院校思政课“不适应”的“痛点”“难点”,办好富有“职业味”的思政课,就要依据习近平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将思政课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在时代需要和大局变迁的战略中、放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时空场景和大历史中考量,放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条件下谋划,要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瞄准“大目标”、构建“大格局”。要善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势,实现思政课堂理论教学与工作岗位、社会实践、企业社会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采用系统的方法、协同的方法,遵循守正创新、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原则,协同各方力量,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教育环境、教育机制等方面,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和创新。
(一)思政课因材施教,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特点
第一,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编排思政课内容。在遵循统编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按照职业教育目标和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整合教育教学内容,以诚实守信教育为先导,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行为养成教育为重点,突出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和加强创新精神培养。
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是职业院校思政课的特色,职业院校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相应行业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对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要突出职业道德的价值引领,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内容,全程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职业道德”“为什么需要职业道德”“如何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职业人”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其形成“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螺丝钉式的团结协作精神、钉钉子式的探索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素养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职业道德知识传播上,还要结合实践活动,譬如参加一线生产的企业活动、见习实习、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学以致用的社团活动、竞争激烈的技能大赛等,引导学生将职业道德知识外化为自觉行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满足于培养掌握特定技能的劳动者,要培养具有务实、进取、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技能人才。思政课应承担起向学生传输创新进取精神的任务。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鼓励质疑、尊重个性,通过设置小组学习、问题驱动、数字化互动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思想碰撞,以照亮学生创新的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二,加强案例教学,增加行为养成活动。精简理论知识,增加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注重使用职业院校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体系,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增加行为养成活动,加大体验教育法的运用。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思维方面有直观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见长、抽象思维见短的特点,在思政课中采取理论教学辅以直观体验教育法更有效果。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学生思维特点不同,他们最擅长的是直观动作思维,而那些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偏重于理论性学习的抽象思维。职业院校思政课要加大体验教育法的运用。其一,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改革开放成果展览馆等场所参观,到现场去体验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激发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真情实感。还可以到看守所、监狱等一些特殊地方参观体验,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珍惜自由的可贵;到殡仪馆火葬场去参观,达到珍惜生活、珍惜生命的目的。其二,模拟体验活动。创设某些具体的情景,或运用高科技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体验丰富的心理反应和道德情感,诸如重走长征路、英模角色扮演、军事演习、消防演习等。其三,通过实习体验。建立实训校区,给学生提供更多实习体验的机会。其四,利用寒暑假深入基层、农村去体验生活。例如,“三下乡”活动、走访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地区。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校企结合”“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基本特征,思政课要协同好专业课、实训实习课、第二课堂活动等,把各种育人力量组织和调动起来,很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独特优势,从而让学生感知、理解、认同思政课中传授的理论。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课与专业教育结合,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
第一,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样蕴含强大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同样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意识和观念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是职业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践指向。要以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集体为主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理想信念”“中国精神”“四史教育”“两个维护”“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素养”“职业幸福”等主题,打造“职业思政课”“专业思政课”“实习思政课”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 + 实践课程”“思政课程 + 课程思政”“显性课程 + 隐性课程”“必修课 + 选修课”等课程形态,达成思政课与专业课“一盘棋”、 建立课程思政与企业、岗位和社会的有机衔接,深挖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找准课程本身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契合,形成“结合专业讲思政、结合思政讲专业”的有效协同。以“1+1+N”(思政课教师 + 专业课教师 + 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企业家/红色基地讲解员/抗疫英雄/优秀校友/青年榜样……)的方式建设好有浓浓“职业味”的“大思政课”。
第二,实现思政课与专业教育结合。思政课要结合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要深入发掘教学内容。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培育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职业素养是职业院校学生胜任岗位需要,完成特定职责所必备的一切内在素质的综合。如人生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人生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人生态度与职业态度等等。在专业教育中,除了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外,注重渗透思政课元素,包括诚信、合作、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等,将通识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思政课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推动思政课有效进行,降低思政课工作的阻力,还有利于一定程度缓解高校德育与智育相分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高校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杜绝产出“有才无德的危险品”。总而言之,只有将思政课与专业教育相互结合、共同为促进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而发挥其功效,才能从更高层次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活用企业资源,让思政课有声有色
职业院校有丰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客观优势条件,我们要善用之。职业院校思政课要用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客观优势条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心”的教学资源、丰富充沛的“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来增强适应性。
企业是职业院校办学主体的一部分,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必须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培养,工作怎么做教育就应该怎样培养。社会需要职业院校学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等社会能力,更要有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精神,它们都是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范畴,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隐形能力”,这些“隐形能力”是职业院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些“隐形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需要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在工作的协同交往中亲身体验。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为思政课提供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学生耳濡目染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企业家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来的宝贵精神,受到榜样的力量感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成为立大志、入主流、做大事、有担当、讲奉献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深入企业、熟悉企业,与企业深度合作,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课程开发等方面适应企业人才需求,实现对学生职业精神涵养的“精准滴灌”,办好有“职业味”的思政课。对外跨校、跨行业、跨地区整合产教融合资源,协同开发思政课课程体系和共建共享思政课教学资源,让思政课教学与职业相关、与时代同步、与现实同频。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顶岗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等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四)多方力量整合,构建同向同行的协同创新机制
思政课教学决不是、也不能单兵作战,它是一项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思政课适应性问题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调动各方力量、推动主体协同、实现同向发力,从机制创新中探索协同推进的路径,教学效果才能很好地落在学生身上。
第一,促进思政课教学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等,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群体学习基础、身心特点、职业发展情况,综合施策、因材施教,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校企社联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让“我们都是思政课教师”的理念深入学校和企业,实现思政课程育人、课程思政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与资助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在职业学习和发展中、在培养社会适应性能力中学、思、践、悟。
第二,促进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一体化贯通。高职和中职虽教育层次不同,但有职业教育共性,必须一体化驱动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职业学院思政课要锚定“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一体化”建设目标,建立高职中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以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交换上课等形式,促进中职思政课教师与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和协同,调动全体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内在动力,遵循边探索边实践、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推广的思路,建立“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衔接育人的一体化驱动机制,在师资、课程、资源、理念等方面共建共享,协同推动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第三,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衔接。优化思政课课程设置,构建“大思政课”教学模式,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校外红色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将“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把思政课从课堂扩展到学生的职业发展、专业学习、岗位实习、技能大赛、班团活动、青马工程、生活交往和社会实践等,既有学校课堂教学,又有“一线”大课堂教学,拉近思政课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和职业发展的距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社会建设、促进民族伟业,勇做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开放合作、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这样的“大思政课”教学善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功绩,善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势,让思政课堂理论教学与工作岗位、社会实践、企业社会的有机衔接,激发学生主动把“小课堂”的理论与“大课堂”的现实结合起来,让理论在实践中“活起来”,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看待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亲身经历、用心体悟思想的伟力,养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等社会能力,培养面向实际工作的协调协同能力、领导能力、复杂问题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真正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学效果。
在构建同向同行协同创新育人体系方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大思政课”机制,成立建设“大思政课”的虚拟学院“领航学院”,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院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激励全要素协同育人,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和综合改革创新。以设在本校的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全国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创新联盟、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广东省示范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单位建设项目、广州市学校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等为主要平台,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通过有效的机制,协同职教名师、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抗疫英雄、教育部教学创新团队、团学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学生社团、红色场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知名企业和学生实习企业等各方力量,用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协同思政课程的领航力、课程思政的同向力、职教师生的联动力、校企产教的融合力、劳模工匠的榜样力、党政部门的行政保障力等“六力”,形成立德树人教育的合力,全面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总之,职业院校要以“大思政课”理念系统谋划、科学设计,真正把立德树人融入职业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中职、高职、职教本科各学段,把“大思政课”的“大视野、大情怀和大格局”落细、落小、落实,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方资源汇聚、多种力量整合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系统解决职业院校思政课“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10期
*引用格式:曹群.适应性视域下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22,No.340(10):118-124.